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我国在轨舱外维修工具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航天

来源:工具技术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9-03 17:3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三年多的时间里,这支团队自主研制了中国空间站核心舱、问天实验舱36类238件舱外维修工具,累计上行总质量达509千克。他们从零起步,实现了我国在轨舱外维修工具从无到有的突破

三年多的时间里,这支团队自主研制了中国空间站核心舱、问天实验舱36类238件舱外维修工具,累计上行总质量达509千克。他们从零起步,实现了我国在轨舱外维修工具从无到有的突破。此后,他们又结合航天员的使用体验反馈,对包含舱外电动工具在内的“机械伙伴”迭代设计,让它们变得更加可靠、好用和多功能。

为适应出舱口的调整,团队成员倾心设计的几件全新“机械伴侣”已搭乘问天实验舱奔赴太空,将随着后续出舱任务逐一亮相。“对于后续空间站在轨运行中可能产生的新需求,我们有信心承担好相应的工具研制任务,为空间站建设维护和在轨科学研究贡献力量!”傅浩坚定地说。

相比于空间站本身带给人们的科幻感和视觉冲击力,在出舱工作的直播画面里,舱外维修工具显得更贴近生活。“舱外电动工具这把太空版‘电动螺丝刀',与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手电钻有什么不同?”有人会这样问。对此,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装与环境工程部空间站舱外维修工具负责人傅浩非常理解:“其实,接到任务的第一时间,由于可参考的经验太少,我们的脑海中也曾闪过这样的念头。”

2021年7月4日,神舟十二号航天员执行首次出舱活动。随着航天员拧紧最后一颗安装螺钉,全景相机抬升支架的安装完成了--这是空间站舱外电动工具的首次亮相。此次,作为空间站维修任务的“骨干选手”,舱外电动工具再次不辱使命,配合航天员完成了出舱设备拆装工作。

问天实验舱在轨组装完成后,航天员将从问天实验舱的气闸舱出舱。设计师们根据新布局,对存放工具的工具箱进行适应性改动。可是当航天员模拟失重验证时,他们却发现:航天员需要将身体完全探出气闸舱,才能将便携式脚限位器和舱外操作台取下或装好。

2022年9月2日,当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首次出舱任务,关上舱门安全“返家”的那一刻,舱外维修工具设计师们一颗颗紧张的心终于放松下来。来自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装与环境工程部的这支团队,全程参与了航天员出舱天地一体技术支持工作,助力航天员舱外维修的工具就是由他们研制完成的。

领下“军令状”就没打过“退堂鼓”

“工具取放是航天员出舱任务的第一步,不能让他在这儿就觉得心里没底。”面对紧张的研制进度,设计师们与总体单位密切配合,仔细询问航天员的感受,数次升级方案并结合仿真模拟技术,最终确保航天员在半出舱状态下就能够完成取放,有效提升了操作的便捷性和安全性。此外,设计师们还更改了舱外操作台的材质,通过降低质心有效减小转动惯量;优化安装端头形状,以便航天员更顺畅地把舱外操作台插入工具箱的安装座内……仅仅围绕取放工具这个小环节,设计师们就讨论、修改了数十次,只因“还能更好”。

就这样,团队攻克了工具功能、环境适应性等多项技术难点,编制产品初/正样文件626份、图纸2565份。每一种工具不仅经过高低温试验和力学试验等严苛考验,还被送到航天员手中充分模拟验证,操作使用效果获得总体单位及航天员系统的高度认可。

如何设计出一套好的舱外维修工具?舱外工具设计师们心里有一个共同的答案:假设执行出舱任务的是自己。

只有当开始设计时,他们才发现任务到底有多难。据傅浩介绍,在失重状态下,航天员出舱时仅能靠扶手和脚部限位器调整姿态,工具和人的受力情况都与在地面使用手电钻相去甚远:由于航天员身着厚重的出舱服,且只能单手操作工具,设计师需要反复研究每一个抓握、按压、旋拧操作,以保证任务顺畅推进;出舱任务处于舱外复杂的真空和高低温交变环境中,舱外电动工具集电路、电机、电源、热控、机构等组件于一体,必须保证所有组件在严苛的环境条件下正常且稳定工作;执行任务全程,要保证所有零件不会“逃走”成为“太空垃圾”,以免给空间站长期在轨稳定运行埋下安全隐患……鉴于上述种种约束条件,舱外工具设计师们必须充分复核航天员在轨仿真位姿变化的每一个场景,精准定位舱外电动工具在轨应用的20余种温度变化工况,才能有效开展设计工作。

假设执行出舱任务的是自己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

舱外电动工具与普通手电钻相去甚远

文章来源:《工具技术》 网址: http://www.gongjujishu.cn/zonghexinwen/2022/0903/690.html



上一篇:天水市计量所开展医疗计量器具周期强制检定工
下一篇:航天员也用“电动螺丝刀”?中国空间站舱外维修

工具技术投稿 | 工具技术编辑部| 工具技术版面费 | 工具技术论文发表 | 工具技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工具技术》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